为响应“三下乡”号召,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潍”光点亮“疆”来实践团聚焦文化交融,发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优势,以“文化解码·活态传承·创新转化”为主线,奔赴新疆喀什开展社会实践。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孙上上受前辈戍边精神感召,在重走戍边路中深化家国情怀,与团队共绘青春实践画卷。 一、重走戍边路,汲取奋进力量 孙上上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8团。2024年7月,他从齐鲁大地奔赴西北之北,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志愿征程。通过重走戍边路活动,他深入边境团场和沙海哨所,既感受到边陲的苍茫孤寂,也在与戍边人的朝夕相处中,触摸到这片土地最坚韧的脉搏。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封门,戍边卫士数十载的坚守,让他深刻体会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界碑旁的国歌、纪念碑前的誓言,化作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决心以文旅专业助力文化传播,这正是实践团文化交融理念与戍边精神共鸣的生动体现。 二、多维实践,共筑文化桥梁 实践团以文化解码·活态传承·创新转化为主线,发挥多专业交叉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正在设计《汉语言互动手册》、开发非遗诗词双语课程,用文字搭建文化沟通桥梁;历史学专业聚焦边疆史研究与口述史采集,梳理多民族交往交流史,制作《丝路文明演进》微课,让历史活起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投身非遗技艺记录、文物数字化保护,为文化传承留存珍贵记忆;旅游管理专业规划非遗体验路线、评估民俗巴扎运营模式,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孙上上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中,将戍边考察的感悟融入其中,思考如何通过文旅路径,讲好边疆故事,让戍边精神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三、青春接力,书写实践担当 从孙上上重走戍边路的深刻感悟,到实践团各专业同学的协同奋进,文史学子以“三下乡”为契机,在边疆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他们穿梭于街巷田野,奔走在课堂工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动力,让青春热忱融入边疆发展的脉络。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边疆,通过“青少年融合教育”“文创IP开发”等项目,让文化交融之花绚烂绽放,展现文史学子的担当与力量。 这场边疆实践,是青春与使命的相遇,是文化与传承的对话。孙上上与实践团的故事仍在续写,期待更多人加入这场奔赴,见证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让“三下乡”的光芒照亮边疆的每一寸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