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探寻传统技艺传承技法,7月26日至7月28日,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寻根“文”典队奔赴浙江省皤滩古镇,开展三下乡实践。队员们聚焦传承千年的无骨花灯手艺,深入古镇,探寻其制作奥秘、梳理发展脉络,亲身见证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焕新绽放。
在无骨花灯第5代传承人陈师傅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动手开启制灯实践。裁剪桑皮纸,刀刃游走需精准;折痕定型,力道把控要恰当;拼接灯面,纸片需借力学巧妙支撑;糊裱灯面,薄如蝉翼的纸片要妥帖贴合……每一步都考验专注,每一个动作都传递匠心温度。当一盏盏精巧花灯成型,大家不仅触摸到千年手艺的脉搏,更在指尖读懂了传承的重量。
无骨花灯的奥秘,正藏在这些细节里。无需骨架,全凭纸片拼贴,借精妙力学相互支撑;灯面灵动,靠绣花针笔真功夫,每平方厘米扎入百针,针针沉淀时光与耐心。点燃灯盏,光透过细密针口均匀流转,光影间浑然天成,刹那间尽显“柔软藏坚韧、简约透精巧”的独特魅力,让队员们屏息凝神,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极致精湛。
为期三天的实践中,寻根“文”典队以热情与专业,赢得了传承人的高度肯定,生动展现了大学生守护传统文化的担当。队员们以行动诠释: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历史与当下对话、经典与生活交融,唯有如此,古老技艺才能挣脱时光束缚,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