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7月23-24日,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红色寻迹实践队”深入浙南海疆,在阮禾秀烈士战斗过的山海间,开展“行旧时路,体烈士情”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在红色实践中绽放光彩。
追寻·少年志气映初心
站在东方小学的老校舍前,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16岁的阮禾秀。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他背着简陋的喇叭走村串巷,稚嫩却坚定的“抗日救国”呼喊声如在耳畔;面对强权暴行,他带领师生高举“反对暴行,还我师道”的标语无畏抗争。这份在风雨中挺立的少年勇气,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青春的热血,是在黑暗中点燃的救亡星火。
对话·烽火墙报传精神
在雁荡淮南中学的老墙下,队员们凝视着复刻的《野火》墙报。阳光中,那些当年由阮禾秀和进步同学抄写在土纸上的鲁迅杂文、艾青诗句,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队员们轻轻触摸墙报,与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体悟·海疆烽烟砺胆魄
实践队沿着英雄的海上足迹,重温惊心动魄的战斗传奇。湖雾智夺敌械的孤勇、乐清洋面负伤指挥的沉着、小青岛潜水缴械的机智、大青岛被捕后的坚贞不屈……海风呼啸,仿佛仍在诉说着那视死如归的豪情。
致敬·岭头阵地铸丰碑
洞头岭头阵地的风,带着历史的回响。实践队员们肃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追忆1950年“七七”保卫战中,25岁的阮禾秀面对十倍之敌,坚守阵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壮举。“海疆寸土不让”的决绝誓言,让队员们深刻领悟:英雄,就是用生命去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忠诚信仰。
从少年热血到碧血丹心,阮禾秀烈士用25年的短暂人生,书写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丽答卷。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寻踪,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当青春的脚步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实践队员们正用实际行动,在新征程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赤诚篇章,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