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号召,深化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近日,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井长海老师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非遗技艺活化”课程系列活动,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非遗“活”起来。此次系列活动的首期聚焦潍坊核雕——桃核为纸、刻刀为笔,特邀非遗传承人刘斌(希金)老师现场教学,通过“讲、展、演、练”四维互动,让同学们在方寸桃核间感悟“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匠智慧。
核上生花:传承人的匠心演示
刘老师手持一枚普通桃核,向同学们讲解核雕步骤分“选核-构思-打坯-精雕-打磨”几个部分,指出:“核雕的关键是‘相核’,要顺着纹理走势设计题材。”他设计的《盛世和谐》《丝路》等作品,细节纤毫毕现,线条遒劲有力,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
同学们在刘老师指导下,尝试用刻刀剔除桃核表层。最初,有的同学因发力过猛刻裂了核壁,刘老师笑言:“雕核如做人,讲究刚柔并济。”经过调整,大家逐渐掌握“推刀慢走、腕部悬稳”的诀窍,开启了从观摩到入门的沉浸体验。
以画喻雕:一堂生动的“瑕疵美学”课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因形就势”的创作理念,刘老师让每位同学在宣纸上随意点墨,随后他提笔勾连,将散乱墨点化作罗汉的眉峰、衣褶。“核雕同理”他举起一枚布满凹痕的桃核,“这些‘瑕疵’恰是罗汉的胡须或山石的皴纹。”同学们恍然大悟:方明白传统工艺的智慧,正在于对材料的敬畏与巧思。
核雕教学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对“器物精神”的具象化传递。一颗桃核,承载的是方寸之间的乾坤;一场活动,播撒的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未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将持续打造“非遗+”课程体系,让传统技艺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