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学院介绍
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成立于2022年1月,由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院合并组建。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 学等5个本科专业。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其前身为昌潍师专中文系,后随着学校升为本科院校,2005年5月,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创立于1976年,先后称为政治科、政法系、政治系(历史系)、政史系,2005年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半个多世纪来,我院秉承“厚德、博学、求是、 创新”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10年在学校党委与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实现了整体性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充实,现有教职员工101人,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16名、博士29人,另有5人博士在读。10多名教师被推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师、潍坊市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十佳”拔尖人才、潍坊市“百名理论人才”、“潍坊学院杰出青年人才”、“潍坊学院优秀青年人才”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旭东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乃乔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 平教授等2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我院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著名潍籍作家莫言先生担任我院名誉院长。
学院追求内涵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的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 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多人。五个专业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现已形成了综合性 特征鲜明的文科优质专业群,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俗文化学为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海盐文化研究基地”为山东省“十二五”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海盐文化研究中心。学院现设有古代文学、历史学、文史综合等十一个教研室,建有郑玄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汉字文化研究所、潍坊 旅游经济研究所、苏轼研究所、莫言研究中心、中华诗词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博研究中心。 设有综合办公室、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实验实训中心和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图书资料 室藏书4万余册,师范生教学技能虚拟仿真实验室、微格教室、智慧教室、文物室、微机室、旅游实训实验室等场所配置有400余万的教学硬件设备。2008年,学院建成山东省委宣传部社科基地。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扎实推进,成果丰硕。现已建成10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成人教 育精品资源课程、29门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了网络立体化教学平台,初步实现了优势教学资源 共享。近五年来,我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级课题 17项、市厅级及校级科研教研项目58项,出版著作32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多篇,获得省 级、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0余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
学院立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狠抓学风建设,同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导 向,将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理想教育、素质提升以及习惯养成相结合,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成才和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五年,有200余人次在全国“华文杯”师范生语文 教学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山东 省高校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论语大会、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等各类高层 次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
学院长期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美国东 南密苏里州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外派或邀请教师 进行校际互访,同时学生也享有到泰国、美国等海外大学深造学习的机会。每年学生考研率均 在20%左右,同时每年也都会有多名学生被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遴选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录用 比例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专业介绍
历史学本科专业(师范类)
潍坊学院历史学(师范)本科专业的前身,是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于1986年设立的历史教 育专科专业。2001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历史学(师范)本科专业, 系学校最早创设的本科专业之一。
本专业立足潍坊,面向山东、全国,主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和健全人格,掌握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知识 拓展能力,具备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在中学或其他文教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社 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 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热爱本专业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同国内学术界的交流日趋活跃,取得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不断提高。历史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 7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 有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9名教师先后被评为潍坊学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 骨干教师”,4名教师先后入选学校“杰青计划”“优青计划”人才建设工程。专任教师的年 龄、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较为合理,整体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突 出。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研究项目20多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和市社科重点项目30多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 专著、教材30余部,承担了潍坊市委市政府重大委托项目《潍坊通史》的编纂任务,发表高层 次学术论文数百篇。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学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 主进行研究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 和谐统一。近三年,历史学专业30多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大赛” “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传统 礼仪大赛”等比赛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多名学生承担了各级各类大学生科学研究或 创新创业项目,多名学生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参加全国高校教学技能比赛的历史专业学生
参加支教实习的历史专业学生
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重视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长期以来一直是潍坊市中学历史教 师的摇篮,潍坊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半数以上来自本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大批毕业生工作在 全国历史学教育第一线或其他文教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为适应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历史学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注重基础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师范性、培养创新性,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 程搭建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拓展课程、实践课程提升能力、拓展素质,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 质量不断提升,就业面明显拓宽,适应性不断增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知识、 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民俗、民情调研等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的毕业生结合所学 知识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和创业模式,走出了自主创业之路。
从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看,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 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对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相当一部分获得了教学能手、教学标兵、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历史学基础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专业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考研率稳定在25%左右,先后有150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 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多位同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及多所高校教学研究等单位部门,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达 到了上游水平。近年来,历史学专业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决策咨询、文化传承、文明 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选择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加强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交流,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教学、科研、服务良性互动,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研究地方文化特征、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农业文明和海盐文化科研创新团队为学校重 点建设学科团队,以历史学专业学科为主要依托分别建成了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一“山东省民 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和“民俗文化学”重点学科,加上以历史学专业学科为重要基础的“北海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 心”等多个教学研究平台,历史学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历次学科专业评估中,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均位居前列。
历史是人类总结过去的记录,是人类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向导,历史学探究历史现象的 内在联系,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脉络。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传承文明、资政辅治,是塑就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必修课程,是汲取历史智慧、发掘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历史学是一个古老的专业,也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专业,热忱欢迎优秀学子们加入,让我们携手同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放飞 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潍坊学院是山东省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的高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身是昌潍师范专科学校1992设立的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和原渤海大学的礼仪专科专业。2003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开设专升本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成 为省内春季招生试点单位。旅游管理专业利用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民俗文化学重点学科、潍坊旅游经济研究所等平台构建了专业、系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 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2019年, 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过28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 5名博士,1名教师为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实施双导师制教学,9位教师拥有导游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同时吸纳了26名来自五星级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著名景区行业导师为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行业相 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立足基层、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0年成功申报3门省级一流本科培育课程,“校企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和“旅游地产开发视角下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探讨”为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 版专著9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参与扶贫项目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规划项目等横向课题6项,部分科研成果被省、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以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民俗学、经济学学科作为依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式培 养模式,注重跨学科基础和复合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校企、校校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与国内著名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开设“世纪金源”校企合 作培养班。与北京威斯汀、喜来登,上海汤 臣洲际、锦江、迪士尼乐园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坚持学生中心、突出能力导向,不断拓 展多途径多形式完善协调育人机制,夯实 “四新建设”时代新人培养路径。学用结合与完善的协调育人机制是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两大特色优势。优良的学风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和丰富自我,进取向上。在2020年考研大军中,旅游管理专业学子捷报频传,其中2018级旅游管理(专升本)54人,13人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升学率达到24.07%。实践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在全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技能大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9人次,2021年取得了英文导游本科院校第一名、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的优异成绩,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毕业生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受到旅游规划公司、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各类现代服务企业、旅游接待企业、旅游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高专和高校的青睐。就业率达99%,其中自主创业占10%,用人单位美誉度高。产业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对专业办学产生了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实现了 “教、学、业”相融和。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春季高考)
潍坊学院是山东省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以旅行社方向为主,1994年招收旅游管理(酒 店方向为主)专科。2003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开设专升本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成为首批省内春季招生试点单位。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申报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旅游管理(春季)自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生八届330人,现有毕业生151人,旅游管理 (春季)专业面向大旅游行业(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特色,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单位需要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能够在各 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相 关领域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经过28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5名博士,1名教师为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实施双导师制教学,9位教师拥有导游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专业资格证书, “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同时吸纳了11 名来自五星级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著名景区行业导师为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行业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以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民俗学、经济学学科作为依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式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基础和复合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校企、校校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学突出特色,智慧旅游实验室、旅游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全景导游模拟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与全国著名旅游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尽快适应职业要求,打通职业通路奠定基础。实践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9人次,2021年取得了全国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大赛(导游服务)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得了全国团队奖的优异成绩。毕业生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受到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旅游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企业、五星级酒店及连锁酒店集团、旅游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高专和高校的青睐。就业率达 99%,其中自主创业占10%,用人单位美誉度高。产业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对专业办学产生了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实现了 “教、学、业”相融和。
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
潍坊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于2013年获批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秉承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办学宗旨,顺应国家和地方文博事业和相关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努力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年来,本专业依托潍坊学院文博研究院、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潍坊市博物馆等平台,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强化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本专业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形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扎实、潜心治学、成果丰硕、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梯次结构较为合理,学科优势明显,为本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文博专业教师在先秦竹简、玉册和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起国内学界反响,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市厅级科研课题9项、横向课题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山东省高等 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文博专业具有应用历史学的属性,应用性是其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从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办学思路出发,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行业实际相结合。依托文博研究院及其他实习实训的教学设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现代博物馆管理和展示设计、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鉴定等综合能力,使学生了解文物鉴定、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具有对人类文化遗产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对文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2018年6月,本专业首批34名毕业 生全部毕业,成为山东省首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人,其中7人被985、211名校录取,考取省委组织部 选调生3人,另有多人考取公务员、文博事业编、教师编等。至2021年5月,2021届本专业毕业生38人,考取研究生12人,其中9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1名,考研率高达31.5%,就业率达100%,受到招研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来宾参观文博研究中心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师范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始设于1960年,2007年被遴选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首批品牌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确立为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的一专多能的合格教师,以及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传媒、高等院校的宣传、文秘、管理等 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成员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硕士学位教师18人。10余名教师被推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师、潍坊市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十佳”拔尖人才、潍坊市“百名理论人才”、“潍坊学院教学名师”、“潍坊学院杰出青年人才”、“潍坊学院优秀青年人才”等。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保障了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院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为让学子进一步感知学术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聚合内外之力,外聘多位知名学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潍籍作家莫言先生担任我院名誉院长,并受聘为潍坊学院兼职教授。莫言研究为校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个研究子方向,为创建独立的学术品牌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旭东教授(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 (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乃乔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 主席张炜先生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教授等2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我院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含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读)、文学概论、比较文学、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与设计、写作。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及军训、公益劳动、微格训练、教育见习、实习支教与教育研习、写作技能 训练、书写技能训练、教师从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学术研讨与专业文献阅读、教学观摩与研讨、国学经典研读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论语大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现为校级重点学科,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四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中华诗词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莫言研究中心、汉字文化研究所、苏轼研究所、郑玄研究中心六个研究机构。拥有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潍坊学院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学科研究方 向明确稳定,研究课题具有前瞻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现已建成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成人教育精品资源课程、10余门校级优质网络课程。近5年来,承担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得省级、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49项。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已拥有16届本科毕业生。有20余人次在全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全省大学生论语大会、全省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等省级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每年学生考研率均在20%左右。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8.93%。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1项(连续四年获高中语文组第一名),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
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
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
钟希高老师11次荣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