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全员育人模式的新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导师制实施周年巡礼
2016年4月21日、26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召开了导师制工作启动大会,会议下发多轮征集意见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导师制启动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导师遴选、工作要求、培训指导、过程管理、年度考核、评优奖励等方面,对文学院导师制的实施进行了规划设计和部署推进,标志着文学院正式开启了构建全员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之路。
2016年5月18日下午两点半,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顺敏主持的文学院导师制教师培训会在致远楼6312举行,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高教研究所所长曲振国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军分别开讲。会上郭顺敏书记坚定地说:“这个做法一举多得,对提高我院考研率和就业率、消除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合乎人才培养规律、促进学风建设、受到学校党政领导肯定和广大学生欢迎的。”自此,文学院以师生双向选择、个性化辅导、人性化管理、专业教师为主导的学业导师制和考研导师制进入了正规化运作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学院导师制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业已形成了理念跟进、过程跟进、长效跟进、制度跟进四位一体的“跟进式”育人体系,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统筹教书与育人职能、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理念跟进:从“千面”到“真面”,内涵式发展明确育人定位
导师制概念由来已久,各个高校对导师制的理解、界定、内涵、实施、管理、考核的角度都不尽相同,做法也各有侧重和特色,可谓千校千面。文学院在实施导师制之前,为了防止定位模糊而出现制度实施过程中人员安排、工作职责、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不稳定状态,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导师制的定位,文学院导师制分为学业导师和考研导师两项内容,学业导师制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实行,考研导师则是从大二下学期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安排,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导师制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原则、工作安排、工作纪律以及导师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工作要求、管理与考核等内容。
在专题会议上,党总支书记郭顺敏揭开了文学院导师制的真面,她强调说:“导师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想、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对每位老师的师德修养会是一个很好的检验,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时刻更新理念,明确内涵式发展的育人目标,立足于我们学院的实际,摒除导师全方位指导、全方位松懈的状态”,清楚明白地回答了导师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面向那些学生、进行哪几方面指导的问题,从而构建出文学院院导师制的主题框架。
二、过程跟进:从大一到大四,定制化引领牢抓育人关口
文学院导师制分为学业导师和考研导师两部分内容,为保证效果,导师由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辅导不多于十名学生。学业导师依据培养方案,从入学初开始对学生开展专业引导、学科入门、职业生涯规划等全方位的辅导,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导师组织新生进行入学专业认知教育,带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愿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选课。同样,考研导师会在大二下学期介入,全程跟进考研过程,从大二考研目标的确定到大三准备过程中的指导以及面试的培训甚至学校的调剂,都会为每个同学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师制恰似这一汪源头活水,它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导师的培养覆盖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从入学初的专业启蒙、科研导论,到科研选题训练、创新训练项目等重要环节,再到本科阶段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等环节,均有导师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各个阶段都能平稳健康地发展,实现对学业的过程引领。
除了过程化引领外,学业导师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困生提供定制化精准帮扶。在姜廉毅副书记的亲自主持部署下,每学期学业预警学生名单都会连同各年级各专业的《学业分析报告》送达学业导师,学业导师会持续关注,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业问题;而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相关科研等活动的学优生,学业导师同样有责任进行一对一的学业发展指导,这种个性化的学业指导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在不同的学业发展阶段获得精准的学业指导服务,使得育人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长效跟进:从课上到课下,口袋式服务拓展育人外延
在本科生培养中,思政教育与课堂教育常常会出现“两张皮”现象,专业老师“课上来课下走”,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教师课外时间的教育和指导,而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平等、激励、互动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专业话题。导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释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供“口袋式”的育人服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在学习辅导、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导师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方式、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发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广电教研室主任、教工一支部党员陈曦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学校二餐,我们一起吃了一顿简餐。在大班制背景下,专业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不多。我觉得导师制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学生与老师随时随地的沟通,让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学生生活。”
在本科生教育中,目前还存在着科研与本科生培养相分离的现象。为了让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学院组织导师指导学生“SRTP”、“挑战杯”等一系列学术项目,成立了由导师团组成的学生课外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群。在2017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中,文学院有八个项目顺利通过审核进入了答辩环节,位居潍坊学院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便得益于赛前导师团组织的专题指导会。
在文学院,导师制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一种好制度,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学术等活动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有的导师定期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带领学生开展读书会,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周提交新闻评论,课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等,这一系列方式淡化了“课上”与“课下”的职责界限,拓展了专业教师的育人外延,在这种制度下,“教书育人”不单是某学期的事、课堂上时间的事、辅导员的事,而是一个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伴随成长、全程跟进的过程。
四、制度跟进:从“做了”到“做好”,规范化考核保障育人成效
导师制需要有科学的制度跟进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在班子会议上,郭顺敏书记提出:“我们需要明确界定导师、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以免出现工作职责的重叠和错位,杜绝出现导师们‘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没有做好’, 或者‘什么都可以干, 也什么都可以不干’的现状;其次,我们要制定激励政策,不仅补贴工作量,还要根据辅导成效进行奖励,如果让咱们的教师只讲奉献不要回报,漠视导师们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便不利于导师制的可持续性开展;再次,还要有监督,监督来自于对细节的考量。我们不能让导师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文学院导师制在启动之初就明确规定了导师的工作要求,综合考虑到导师工作性质、精力投入和导师在教学业绩、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关系,制定合理、全面、细致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将专业导师制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实施适当的奖惩,一方面使导师制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导师的责任感和约束感,提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李红梅如是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制度的不断跟进之下,短短一年时间文学院导师制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2017年考研率比2016年翻了一番,其中广电专业考研率从2016年的8.89%上升到26.2%;一年里,各专业考研报名率提升了十个百分点,上线率也从39.3%提升到44.2%,考研录取率则从24.6%上升到32.5%。2017年考取事业编、公务员以及汉办教师的同学达17人,考取率为9.14%。据悉,除了定期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以外,考研导师团在2017届毕业生填报志愿前,根据各自专业,分工整理了国内所有相关研究生院校招生名额、免推名额及各高校志愿调剂等情况,为学生的查找和选择提供了便利;考研面试前则组织了专门的面试培训班,带领学生进行模拟面试。
导师制是文学院人才培养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实现全员育人的互动式培养制度,是内涵式发展目标下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更是基于人文关怀而产生的实现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诚如郭顺敏书记所言:“每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叶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不同,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