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由原昌潍师专中文系、潍坊高专法律系秘书专业合并而成,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0年潍坊学院成立后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撤系建院。
自潍坊学院成立以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学风扎实、办学条件优良、学科健全、教师梯队合理、教学品质优秀、学生工作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目前,学院设有汉语、文艺理论与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法与大学语文、播音与主持艺术、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9个教研室;设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另设有综合办公室、团总支与辅导员办公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非线性编辑等9间实训室,教学设施先进,专业设备齐全。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人1212人;师资总数6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3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潍坊学院教学名师2人,外聘教师18人。
学院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度被评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建设专业,2011年建成通过验收,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建有《古代汉语》《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西方文论》《中西文化比较》等山东省精品课程5门;《古代汉语专题》《现代文学专题》等山东省成人教育特色课程2门;《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潍坊学院精品课程2门,以及校级网络课程23门。
全院教师专心教学,致力科研,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教研、科研成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地方文化研究、莫言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近三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43篇,CSSCI来源期刊10篇,A类期刊1篇。出版学术著作19部,其中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六大出版社6部。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奖项38项。其中,王宪明教授《诸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赵红卫副教授《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荣获山东省第29次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并一等奖,获得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1项,市“风筝都文化奖”2项,市厅级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28项。获得校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5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社科联普及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省艺术科学项目、市社会科学项目、潍坊学院博士基金项目一批。
在几代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下,文学院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专业特色。我们坚持以内涵发展为根本,传承北海文化,固本强源,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育,秉持“专业立身,专业立人”办学思想,以素质与能力并重,注重夯实“三基”,重视“三字一话”和“三文”(作文、古文、英文)的日常提高,同时,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北海文化,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6年来,培养出了一万多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潍坊市基础教育语文师资培养和汉语国际教育、广电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主要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及北海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大力弘扬“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潍院精神,积极实施学校 “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四大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塑校、科学治校”六大发展任务,为把我校建成省内同类高校一流、优势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凝心聚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