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兰, 女,2008年毕业于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潍坊保健》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2008年毕业于潍坊学院的李香兰,毕业后仅两年就从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与很多成功者相似,她的成功来自于她的勤奋,她的坚韧,还有她处事不惊的那份宁静。
潍坊学院学生毕业仅仅两年多,就能在社会上立住足,在时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语境里,李香兰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
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
李香兰,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一次采访工作中,记者和她相遇。一问她本人,原来是潍坊学院的毕业生;一看她名片,还是潍坊某新闻媒体的业务骨干。
采访李香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母校给了我许多财富,其中之一就是教会了我勤奋。”工作和生活中,李香兰始终把“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当作座右铭。
当记者问她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她告诉记者:“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就拿我们新闻工作来说吧,在办公室里坐着,是写不出好稿子来的。好新闻、好稿子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名片。”
工作中,李香兰为了采访晨练的老人,夏天四点多就起床去广场蹲点,然后再回工作单位写稿子。其新闻稿《健康查体车开进农家门》获2008-2009年度潍坊市“卫生系统好新闻奖”。
当问及是什么让她在新闻这位条道路上坚持下来的时候,她说是专业,是选择,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因为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我喜欢了解别人的故事,分享别人的心情,感受不同的生存状态,学习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别人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坚韧,惟坚韧者遂其志
李香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娇小。但在随后的谈话中记者发现,在她娇小的身躯里充满了坚韧。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李香兰接了一个去医院采访的工作。可能是因为病人比较多,工作比较忙,一开始,医生婉言拒绝了李香兰的采访要求。但李香兰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坐在旁边观察记录。当医生发现她还在等着时劝她回去,可她坚持等着,这一等就是两小时。为了发现新闻线索,李香兰走哪都带着名片,她把名片递给农民、工人、学者、专家,她被接受过,更多的是被拒绝,正是那股不服输的性子,使她坚持走到了今天。
《潍坊保健》报创办于2008年7月1日,7月2日李香兰加入报社。一个月以后,她就能独立完成采访,写作,编辑,校对等工作。“在学校求索文学社熬夜排版《拓荒流》的夜晚,定题、收稿、审稿、排版、校对、出版、发行,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我的汗水,现在想想,正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社团经历,为我打下良好的新闻和文字基础,特别是给了我坚韧的品质。”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或许已经开始了你的职业生涯的雏形。李香兰如是说。
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在物欲横流的环境里。
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李香兰对宁静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告诉记者,毕业以来她搬过好几次家,但都离学校不远。“我喜欢学校的气息,她有一种让人能安静下来做事的气息。现在,生活中要是有什么事理不出头绪来,我就喜欢在母校校园里逛一逛,看弘德湖碧波荡漾,柳荫弥漫,自然就安下心来了。潍坊的潍院,就像北京的清华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种情怀,潍院的校园里最能感受到。”
李香兰对母校有着浓厚的感情,她说:“在外应酬,有两种人我是必与其握手的,一是老乡,他乡再相见,一方水土养育,说句乡音分外亲切;二是校友,不拘哪一届哪个院(系),都在潍院的大院子里成长学习,再若遇到一个学院(系)的,说起共同的老师,逸闻趣事便滔滔而来,那种幸福感自是别事无可比拟的。”
谈及日后有什么新的人生目标时,李香兰说,自己暂时还没有什么长远的目标,只想着先把眼下的事做好,把《潍坊保健》报发展起来,这就是自己现在最想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