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武,1983年7月毕业于我校中文系(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已退休,退休前曾任寿光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级讲师。
接到母校准备编辑出版《潍坊学院校友风采录》的邀稿函,我思绪萦回,感慨万千!半个多世纪以来,母校已培养了数万名学子,其中学业出众者有之、政绩卓然者有之、教育改革出色者亦有之。为何对一名成人教育老函授生情有独钟,让我添列于优秀毕业生之中,使我惶恐不安,实在愧对这一殊荣!
我年轻时因家庭不幸,初中刚毕业便回村当了小学民办教师,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文革”前我参加了本县举办的中师函授。1978年转为高中公办教师之前,又报名参加了山东师大高师中文函授。当时报名的中学教师人数甚多,山师容纳不下,翌年通过考试整顿,专科层次函授生转由母校负责。众所周知,那属于特殊历史时期,长达十年的“文革”刚刚结束,教育凋敝、文化荒疏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中国教育振兴发展,知识分子扬眉吐气,不再心有余悸。高校教师在教坛上各自抒发激悦情怀,展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个性特征和聪明才智,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当时,母校聚集了一大批名牌高校毕业、知识渊博、年富力强的教师:刘献彪老师的比较文学研究崭露头角,课堂上他海阔天空地讲授中外文学概况,还编撰了《中学外国文学知识》教材,发给学员自修研读;房文斋老师毕业于人大,他学识丰赡,从俄国文豪高尔基的《母亲》,讲到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引领学员们驰骋于世界文学广阔天地,让大家领略外国文学的绚丽多彩,引人入胜;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周中堂老师,上课尤其卖力,普通话虽不多么纯正,但却大汗淋漓地背诵讲解唐诗宋词,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他让学员盯着原文,自己昂头背诵,一气吟完全诗,竟达到一字不错的娴熟程度!另外,蔡万江老师的现代文学、陈炳熙老师的小说欣赏、于培杰老师的美学、傅春明老师的古代汉语、王蕙莉老师的现代汉语等课程,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学员如沐春风,沉浸在知识海洋之中,不仅心灵受到洗礼,知识也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么多激情奔放的老师感召下,学员们如饥似渴,埋头苦学,课堂上唯恐听不懂、记不下,急得抓头挠腮、捶胸跺脚。那时参加中文大专面授的全市有300人,寿光占六分之一。岁数最大者年过半百,最小的亦逾而立之年。大家虽已承担高初中语文教学,但却未受过高师教育、是学历没达标者,故知识贫乏,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初次接受高等函授教育,欣喜若狂,求学迫切之情难以比拟!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心情舒畅地函授四年后,挫折又一次降临到我们这些“白头弟子”身上。母校函授部教学管理严格,考试严肃认真,单科测验只要发现作弊行为,如翻书、带小抄、偷看他人试卷等,即判O分,并令其退出考场,下次再行补考。几年间,每逢寒暑长假,我们背着铺盖卷,乘车从潍坊到安丘,再从安丘到昌乐……几乎转遍全市各个县区,赶去面授或考试。1978届高师函授生因入学时未参加全国统考(当时成人高考还未恢复),学籍未在高教司备案,国家不承认我们的考试成绩,不予颁发大专毕业证书。在函授学员强烈要求下,经教育部批准,省教育厅决定:由山东师大命题,昌潍师专和潍坊教育学院联合组织考试、阅卷,重新进行多学科毕业考试。1983年7月,我们最终获取大专函授毕业证书。那时寿光同我一起参加学习的近百名学员,完成学业拿到证书者仅21人,其他数理学科取到毕业文凭的更是屈指可数了!回顾那段艰苦求学经历,虽备尝磨难,却让学员真正懂得了教书育人的道理,增长了汉语言文学的综合知识。对我个人以后办好师训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结合实践进行教育科研,奠定了思想、知识基础。
先从建设功能齐全的师训基地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百废待举,诸业待兴,但我任校长的寿光县教师进修学校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占地3.7亩、拥有数十间平房的校舍,因旧城改造,石马街北通,三分之二建筑物被拆除;仅有的两个离职中师进修班,不得不搬到离县城20华里远的孙集镇已撤掉的十二中校舍去办,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坠落到全市下游。那时基础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也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寿光因缺乏师训场地,被市教育局多次点名批评,乡镇教师强烈要求开展学历达标教育。如何较快解决师训基地的担子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以我为校长的21名教职工身上。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及教育局大力支持下,我们坚定地挑起迁址建校的重担,不断克服征地、筹措资金、安全施工等一系列难题,仅三年时间,一所占地46亩、楼房6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崭新的教师进修学校拔地而起。1987年秋,省教育厅进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达标验收,我校夺得最好成绩。
新校舍的建立,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养培训提供了平台。1988年暑假开学后,在校生达800人,业余进修生逾3200人。之后,又与昌潍师专和潍坊电大联合办学,招收师专委培生和电大师资生,7年间培养中学师资780名。此时,母校给我授课的一些教授、讲师,前来寿光办学点授课,培养影响了我们两代学子。1990年后,学校良好的办学声誉吸引山东师范大学成教学院、母校成教处来我校建立高师函授站,承担全省、全市部分大本大专生集中面授任务。后来我们还配合山东、潍坊两级教育学院,进行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办学水平。全方位师训干训的展开,不仅促进了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还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原校产由原来的25万元增至650万元,是建校初期的26倍。1998年全国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综合评比考核,我校是获取国家教委20万元奖金的全省4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之一。学校还先后被授予“潍坊市师训干训先进单位”、“山东省校长培训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为鼓励我们办学,生前分别题写了校牌。母校的领导及老师在替我们高兴之余,还约我撰写了《办好师训院校的初步尝试》的文章,在《昌潍师专学报》上刊发。
再从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看。母校老师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对我产生了两点深刻启示:其一,热爱学生、育人至上。我做老师45年,无论在哪个教学段,都深情地热爱每一位学生。早年曾为病危小学生输血,近年又给遇到困难的学生送款捐物,尽其所能全身心地为师生服务;同时率先垂范,以良好师德启迪每位师生。因此他们都把我看作良师益友,背后称之“老黄牛式”的觅汉校长。其二,敬业爱岗,教学相长。教学是个慢活儿,来不得半点虚假应付,老师既要发挥“人格力量”,又要具有“教学魅力”。我刚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时,因承担繁重的建校任务,白天靠工地,晚上串门借款,协调单位办理有关手续等。仅征地一项,我就跑西关村委25趟,最后还是去济南,请为西关办事多年的老干部出面做工作,才将土地征了下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仍负责两个点中师函授辅导。有次骑车去离县城较远的王高点授课,因走得匆忙,只带去讲义夹和批改的一大摞作业。当登上讲台打开书夹,才发现漏带了教材和备课本。我急得浑身出汗,却突然想到母校周中堂老师经常背诵讲授的情景,何不学习他,借机试试对教材熟悉的程度!就这样没看课本和教案,整整讲了一天。因学员不知底细,还夸赞我备课充分,记忆力超常。其实我明白,如果备课草率,不下实功夫,碰到这种意外情况,肯定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
在讲授语文课中,我还注意深挖每篇教材的特色,搜集相关材料,充实备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讲授宋代作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前,因从周辉《清波杂志》中发现一段重要史料,即“……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于是我顺藤摸瓜,查阅滕子京的生平传记,得知他受“邪党”迫害,与范仲淹有相同被“谪贬”经历。范氏规劝滕子京,不必牢骚太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关心社稷,注重民生,先忧后乐。故煞尾用“微斯人,吾谁与归”,点明写作主旨。我用心给学生讲述这一名篇的思想价值,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进而我又撰写《<岳阳楼记>语言艺术》论文,于中国语言学核心刊物《修辞学习》1991年第1期上发表,受到广泛好评;旋即被收入北京语言大学编辑出版的《语言学论文索引》。最近又应《中学生读写》杂志邀请,结合近年收获,写成综合评述文章《先忧后乐,关注民生——范仲淹〈岳阳楼记〉解读》,于2005年第9辑刊发,引起语文学界的普遍重视。由于我教学成绩突出,1993年到1995年,先后晋升中专语文高级讲师、山东省特级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师教师三等奖。1997年1月,还应原国家教委师范司聘请,代表全国两千余所教师进修学校,以专家身份赴京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优秀成果评审会。1998年,又当选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小学教师培训专业研究会主任兼师范教育优秀成果评审委员。
母校专家教授的启发诱导,还使我懂得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就要积极参加学会组织,拜师求教,勤于著述,不满足当一名教书匠。自拜识县市内名师之后,我又与省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结下深厚学术友谊,如马学良、黄寿祺、陈祥耀、殷焕先、贾敬颜、高更生等。与原福建师大副校长、著名易学家黄寿祺教授保持着近30年的亲密联系。2002年11月,我应福建师大文学院邀请,赴福州参加“纪念黄寿祺教授诞辰九十周年暨中国易学研讨会”,会上还作了《学者·良师·楷模——深切怀念黄寿祺教授》的大会发言。尔后,这篇发言稿被澳门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学刊》公开发表,在港澳地区产生较大反响。自1980年迄今,我被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吸收为会员,被选为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2000年又被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聘为顾问。当前已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近百篇,编著的《常用词语类编》、《教育教学探微》、《护花春泥——忆名师之教诲》、《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悦憩园诗萃》、《小学新教师必读》等9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名家卷曾立条作专门介绍。
光阴荏苒,母校已走过56年风雨征程,她顺应时代潮流,如今发展成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潍坊学院。在深情祝福母校发展壮大的同时,作为学子,必须继承母校优良传统,牢记恩师谆谆教诲,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