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诚忠,1982年考入我校中文系(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潍棉学校任中学语文教师。1992年考入潍坊日报社,先后任潍坊日报总编室编辑、编辑中心主任助理、编辑中心副主任,2006年8月,任潍坊晚报专刊部主任。
日日沉湎于忙忙碌碌的工作与生活,很少有心情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品味那些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当母校55周年华诞悄然降临之时,面对日新月异、跨越发展的崭新校区,面对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往日师长,面对指点江山、风华正茂的在校学弟,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兴奋与自豪,还有时光倥偬、沧海桑田的慨叹和对渐去渐远的青春的眷恋。作为母校的一名毕业生,在毕业的21年里先做教师,后做报人,始终没有脱离文字的范畴。检索岁月留在心灵底片上的痕迹,深深感到,无论是成功与失败、收获与付出、得意与失意,作为人生历程中独有的体验,都已化作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夜班记忆无法忘怀
我1985年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厂办学校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那年正赶上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有一种特别幸运、自豪的感觉。1992年初,潍坊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编辑记者。4月,我有幸成为18名被录取者之一,正式踏入了报社的门槛。7月1日,在潍坊日报创刊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潍坊日报正式改版,由四开小报变成了对开大报。作为总编室(后改名编辑中心)的一名编辑,我怀着新奇激动的心情,全程参与了改版试刊和改版第一张报纸的编辑组版工作。
日报编辑中心承担着潍坊日报A版的编辑组版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对记者、通讯员的稿件进行筛选和精编,用适当的版面形式和版面语言加以表现。力求达到庄重而不失活泼,权威而不失亲和,政治性与新闻性、地域性与全局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兼容并蓄。要求编辑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较为全面的业务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锐感。因此,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辛苦的工作,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上夜班。只要不停报,节假日都不能休息。我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15个年头。虽说苦点累点,却磨练了工作意志,锻炼了工作能力,养成了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先后跟六七位值班总编值班,听他们言传身教办报的心得经验,看他们处理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能力,感觉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大喜日子。6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的政权交接仪式。面对这一洗雪国耻、扬眉吐气的重大政治事件,潍坊日报从报社领导到编辑部都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打算拿出三个版面全方位予以报道。当时,潍坊日报所需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稿件当晚就能从新华社接收到,而照片则需要新华社用信件邮寄,三四天以后才能收到,根本无时效性可言。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不发照片显然缺乏视觉冲击力,也影响报纸的宣传报道效果。值班总编决定土法上马,安排摄美部主任亲自找一台屏幕较大的电视,从荧屏上进行拍摄,力求拿出比较理想的照片。因为像香港回归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前从来没遇到过,没有现成的报道模式可供参照,发什么内容、怎样发一家人都心中没底。19点开始,大家便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现场直播,生怕漏掉其中的每一个新闻点,力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统筹版面。等到央视直播结束、新华社传来文字稿件、照片冲洗完毕,已是凌晨一二点钟,组版完毕签字付印时太阳已跃出地平线。我们用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迎接了香港的回归。
除了像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这样的重大政治、体育事件外,每年的全国和省市“两会”、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政治和经贸活动,都是对报社综合实力、机动应变能力的集中考验。作为总编室编辑,几乎每次都要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其中,力求形式上富有变化,内容上富有创新,达到领导满意、读者满意的效果。
担任日报责任编辑期间,受报社领导的委托,主持了潍坊日报国际新闻版的改版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大胆探索,为潍坊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积累了成功经验,成为读者最喜爱的报纸版面之一。轮班二版期间,又对潍坊日报二版进行了以深度报道和鲜活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纵深改革,组织策划了许多热点、难点报道。如:垃圾转运盼提速、用字岂能拉郎配、个体客运上演抢客大战等图片报道,潍坊抗生奶的调查、家教市场呼唤合法中介、驾驶热背后的冷思考等文字报道,见报后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读者的普遍认可。期间,还积极参与了潍坊报业网站的建设,承担了其中的部分文字材料工作。2006年8月,调任潍坊晚报专刊部后,同部室人员一道承担了晚报专刊的改扩版任务,经过充分准备,反复论证,集思广益,最终使改扩版圆满成功,大大丰富了潍坊晚报的形式和内容,向“百科全书”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接力办栏打造品牌
“我爱潍坊”专栏是潍坊日报创刊至今开办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专栏,具有思想性强、文化味浓、格调高雅的特点。专栏自1995年开办至2005年基本结束,时间跨度达十年之久。期间,先后换了三任责任编辑。2000年11月,受报社领导指派,我有幸成为专栏的第三任责编,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爱”的接力。当时,“我爱潍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在形成栏目风格和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同时,约稿难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使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从接受任务到稿件上版仅有一周的运作时间,当时手头既无存“粮”,又无约稿线索,尽快“筹米下锅”便成了当务之急。远水难解近渴。我把上任后的“第一餐”寄托在了报社离退休老同志身上。然而电话一个个打过去,得到的答复不是已经写过,就是急章难就,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稿件的事情仍然没有着落。一天下午,我去附近的邮局寄挂号信,半路上遇到了已退居二线的潍坊日报新闻研究室主任胡全福同志,就跟他倾诉起来。他挺有长者风度地宽慰我说:“不用愁,我给你约篇,保准让你满意。”两天后,我拿到了胡主任约来的稿子,解了燃眉之急。稿子名为《故乡的特小凤》,署的是胡主任嫂子、南京军区一位大校的名字。文章语言质朴、干练而不失优美、情趣,记叙了在南京吃到故乡“特小凤”西瓜的戏剧性一幕,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家乡的思念与赞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采用了远近结合的约稿策略,做到手勤、嘴勤、腿勤,使“我爱潍坊”专栏稿件基本保持了“陈陈相因”的可喜局面。并陆续约到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人士的作品,确保了栏目的品位和档次。
2001年金秋时节,潍坊外国语学校举行成立庆典,邀请了加拿大原教育部长诺曼·达曼林和澳大利亚悉尼肯特学院院长格雷格·来德福德先生出席,他俩的发言情真意切,打动和感染了在场的来宾和师生,没等仪式结束,我就守候在主席台旁边,等“老外”一走下主席台便立即迎了上去。他们弄明白我的意图后当即表示同意。回报社后利用业余时间将其整理成《关心我们共同的未来》、《携手圆梦风筝城》两篇稿件予以发表。像这种靠编辑之手整理的稿件,占了已发稿件的四分之一,其中的辛苦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作为专栏编辑,那几年把按期约到稿件、如期奉献给读者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快乐。从发表的稿件来看,作者分布范围广、层次高,地域遍及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他们阅历不同,身份各异,每篇稿件都是一段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从而使专栏保持了常新的内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1年6月,《我爱潍坊》专栏一举荣获山东省新闻奖好专栏奖,跻身山东新闻名专栏之列。栏目介绍、办栏体会、代表作品被收入《山东新闻名专栏》一书,专栏在省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7月,“我爱潍坊”专栏再度蝉联山东新闻名专栏奖。
亦编亦采全面发展
虽然长期工作在编辑岗位上,但我始终没有间断过新闻的采写。我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好的记者。只有知道如何写好新闻,才能更好地编好新闻,才能为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潍坊日报社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实行编采合一体制,即编辑记者工作分工上虽然有所侧重,却没有明确的身份界限,在家是编辑,出门是记者。这为每一位同志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当时总编室采用的是三班两运转机制,每月有将近两周的采访时间。除积极承担报社组织的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外,还利用休班时间采写了一批有份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如: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报道《从多子多福到少生快富》;反映潍坊改革开放成就的典型报道《唤得春风驱冬寒》、《营造广厦惠万家》;反映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开拓创新、做大做强的报道《活力之源》、《昂首向洋闯世界》、《让品牌之树常青》、《与市场共舞》、《打响市场牌》;反映粮食顺价销售不畅的报道《粮食顺价销售难在何处》;反映党的优秀基层干部先进事迹的报道《国乐斌的廉字经》、《一位共产党员的爱民情怀》;反映环保与消防主题的报道《三河治污引发的思考》、《火的警示》等,都因采写深入、反映问题准确及时,受到读者好评。《老外设宴请老乡》、《草莓棚内蜂儿飞》、《潍坊城建精品多》等等报道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其中,采写的《郭凤莲菜博会淘金》获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采写的《花甲老农攻克国家科研课题》、《景芝绢花香飘奥运会》获山东省新闻奖三等奖,采写的《七旬翁筹资千万元办学》获山东省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采写的《银龙公司给客户一份“活”说明》获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短消息大赛二等奖,采写的通讯《三河治污引发的思考》获山东省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采写的通讯《基层稳定的治本之策》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特写《老外设宴请老乡》获山东省五四青年新闻奖二等奖、潍坊市精品工程奖。撰写的论文《新闻资源的合理开掘与综合利用》、《善待新闻资源》获中国地市报论文二等奖,言论《拒绝安逸》获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写作的散文《蜜蜂之死》获山东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银奖。还有多篇业务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据粗略统计,所写稿件、所组版面、所编稿件、所写论文、制作的标题、主持的专栏,先后8次获山东省新闻奖,9次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5次获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新闻奖,25次获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先后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十佳编辑、总编辑特别奖。2003年获潍坊市宣传思想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理念嬗变版面变脸
十几年与版面打交道,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有“编辑三大宝”美誉的剪刀、浆糊、尺,外加铅笔、橡皮和毛笔。这些传统的编辑工具,虽然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计算机排版系统所取代,但作为报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将他们忘记,因为正是它们陪伴潍坊日报走过了整整20多年的路程,见证了潍坊日报版式的“变脸”和办报理念的嬗变。
无论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只要将今天的潍坊日报和十几年前的潍坊日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变化。从创刊时的四开小报变成了对开大报;由对开四版变成了对开八版,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AB版块分割;从黑白报纸到彩色印刷;从C版的出版到瘦报报型的采用。所有这些,都是潍坊日报实现阶段性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当我们透过这些大的变化,从报纸版面语言及风格构成的角度来审视,同样会看出潍坊日报的巨大变化。即从追求版式的穿插咬合、纵横搭配到版块结构、横题盛行;从线框网纹的媚俗滥用到浮华尽去、讲究天然;从讲究细密纤巧、四平八稳到追求疏放大气、失衡错位;从讲究标题字体字号的变化到标题字体字号的日趋统一,等等,不仅反映出潍坊日报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的足迹,也是不同的办报思想、办报理念在版面语言和版面风格上的体现。
记得刚进报社的时候,报社因采用了微机录入、激光照排系统,使报纸编排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字体字号极大地丰富,线框、网纹有上百种,加之栏图、尾花,汇成了一本十分可观的组版资料,为编辑进行版面装饰、美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但那时人们在办报思想上秉承的是寸版寸金的传统理念,如同企业家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样,办报者追求的是版面信息量的最大化。而信息量的多少又被大多数人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为发稿件数的多少。报社规定,每版刊发文字图片稿件不能低于十二三条,最好保证两幅照片。划版要横竖题搭配,行文要穿插咬合,不能出现直缝,拦腰斩、通天线被视为划版的大忌。标题字体要讲究变化,一题一体,不能重样。在整个版面中,头条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所占版面最大,标题字体最重、字号最大,二条、三条呈依次递减之势。唯一的例外就是版面的右下角位置,可以刊发通讯或特写,在视觉上形成强势,被称作“倒头条”。那时候,每版两张照片几乎是雷打不动的金科玉律,且要均匀地散布在版面中,照片一般不能居中,也不能沉底,要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与版式上众多清规戒律不同的是,在版面美化上编辑的能动性却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因为报社领导提倡并鼓励编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一切手段装饰版面。于是,各种各样的线框、规则与不规则的网纹图形以及众多的美术字体,被编辑随心所欲地拿来用于版面的装饰,甚至有的版面达到了一稿一框、一题一纹的程度。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代表了一种版面形式上精雕细琢的唯美主义倾向,反映出办报者对报纸版面创新的强烈欲求和大胆尝试。当电子排版系统将铅与火时代无法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时,办报者以百倍的热情敞开心扉对这些新的组版要素予以全盘接纳,并迫不及待地搬上版面,推向读者,使报纸版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令读者精神为之振奋,眼界为之大开。并且策划了一批好版面,其中不乏在全省和全国地市报新闻奖评比中获奖的作品。但今天看来,这种不顾内容需要一味添加线框底纹的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但却陷入了一种形式上的媚俗,它带给读者的新鲜感是短暂的,久而久之,当读者对它感觉不再新鲜时,不但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相反还扰乱了读者的视线,不便于读者弄清编辑意图和版面重点,给人以花里胡哨之感。另外,过多线框的运用,也割裂了版面的协调与统一。
如今,从前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一些划版规范早已不再受人推崇,新潮的版式理论正越来越多地在版面中得到体现。弱化头条、突出腹部、版块结构、追求失衡与突兀、让照片唱主角、不用花线和网纹装饰、适度留白、横题风……可谓层出不穷,大行其道。如果我们把这些仅仅看作是版面形式上的变化,那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它隐含的深层意义是十分巨大的。首先,这些版式上的变化体现了编辑读者本位意识的觉醒,即报纸的版式必须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的阅读,而非一厢情愿地追求形式上的唯美。横题、版块结构比起竖题、穿插咬合行文来,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更便于读者阅读;适度留白,则不仅可以减轻整版文字对读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可以让读者的眼光暂时摆脱阅读的疲劳、获得短暂休息的机会。较之以往的版面安排,现在的版面设计更多地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其次,新的版式更富有个性化的特征,能够更好地体现编辑意图。新的版式追求失衡与突兀,不必考虑对称性,也无需讲求四平八稳,因而编辑在版式上出奇出新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运用版面语言,对应该突出的新闻加以强调,对一般化的报道进行弱化,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三,新的版式更加注重表现和服从于新闻的内涵,强调“高度决定影响力”,而非过分看重信息量的覆盖。好的稿件,特别是有深度、有影响、有独到见解的新闻报道,报纸会不惜版面,做深做透。一张报纸,如果仅仅满足于重复人云亦云的各种信息,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权威,读者看报不是看你发了多少件稿子,而是看你有没有独家报道,对同类新闻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今天的报纸我们很少看到形式上的花里胡哨,而代之以掷地有声的大字标题,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稿件沉甸甸的分量一样。
版面作为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每一时期的版面形式,都与当时人们办报理念、审美情趣、发展水平想适应,都有着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作为报人,惟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与时俱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