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习,女,原名周翠华,山东寿光人,我校中文系(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7级校友,现任寿光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成长岁月》和《婚姻危机》、散文集《心绿》,并主编了《为了大地的诗行》一书。
原昌师大门里面是层层的假山,假山石中不经易间伸出一枝一簇的翠绿,山下是池中清澈见底的水。再往里走,沿着两行挺拔的白杨,就走到两栋红楼前,这就是我们学习生活过的教室和宿舍。我时常思念学校的领导、老师和体现着不同年代建筑风格的楼房,岁月过滤下的竟是无限的感激和对师生的至亲至爱,如粮食酿造的淳酒,年代越久,透出的醉人的清香越浓。
1987年的那个秋天,艳阳高照,父亲和穿一身白色连衣裙的我一同来到了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带给父亲无比的喜悦,带给村里人无比的羡慕。记得父亲一边走一边自豪地说:“你是我们周家门内第一个凭考学出来户口的人。”当然他的潜台词是在村里给他争足了面子。我们家一个姑姑早成了非农业户口,只不过她是通过招工出来的。那时候的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简直把人分成了两个世界。对昌师,我仰慕已久,在我的心里,考上昌师是我一生的幸运。
我们中文系的宿舍起初是在东院新建的五层楼上,公寓性质,二年级时就转到了教室后面的另一座红楼上,上课则是在合堂。我们中文系那一级共四个班,我在87级1班。昌师最年轻的副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的于培杰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胖胖的刘方泽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全身就充满了诗的激情,他把舒婷的《致橡树》讲给我们听,正是朦胧诗大行的年代,我们获得了新诗的享受;陈炳熙老师那近乎天籁般的声音,让我们领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古文魅力,他天才的声音将我们带进了《诗经》的王国,引导我们对古代文学进行探索,他又是一个对学生极其关心的老师,我们非常喜欢他的课;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刘德高、系主任李桂迎等领导非常爱护我们,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我们的辅导员叫戴宏,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我们记得非常清晰的领导和老师还有禹长海、陆万胜、刘家忠、刘献彪、籍成山等。
前年老作家峻青来潍坊时,我去拜访他,我们的副校长许临星也在场,他的身体有点弱,但情绪很高涨。他说他的爸爸当年与峻青是好朋友,现在峻青是他的好老师,在这里遇上自己的老师,我很激动。
教外国文学的女老师叫胡艺珊,她年轻而漂亮,讲俄国文学时,分批分批给我们看《安娜·卡列尼娜》电视连续剧,美丽的安娜引起了我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兴趣。接着到东风街新华书店买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却怎么也看不下去。倒是后来又读了《复活》,才觉得真好。每当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总是说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引导,我非常喜欢阅读外国文学。我和同学石伶俐、周静、许江红等频繁地光顾座落在校园西边的图书馆,图书馆大楼5118平方米,藏书30万册,各种期刊1500余种,是我们最有感情的地方。我在这里读到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如卢梭的《忏悔录》,斯汤达的《红与黑》等,我的文学梦悄悄地发芽了。
我的散文《秋》被《昌潍师专报》发表了,这是我们新生第一个发表文章的,戴着眼镜、非常年轻的韩老师到自修室发报纸时的镜头我终生难忘。好长一段时间被同学们称作才女,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后来的日子我们中文系十分活跃,举行了“一二·九”、“五·四”等征文,我都得了奖。举办了多次诗歌朗诵会,刘洪秋朗诵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让在场的同学都记在了心里,马道远朗诵的《永远的蝴蝶》让许多同学流下了痛惜的泪。系里由王家吉、李永刚同学牵头办了油印的《新青年》杂志,我们二班由夏东哲同学负责办了《谷风》,我被历史系聘为《史苑》编辑,至今几个编委的名字大都忘记了,可模样还十分清晰。在李桂迎主任的许可下,我同石伶俐办了《宿舍文学》,我们系的女同学成了铁杆投稿者。《宿舍文学》在一进校门的橱窗内,用红纸作边,一星期更换一次内容。
我爱我们的昌师,我熟知母校的历史:昌潍师专创建于1960年7月,1962年更名为昌潍师范学校,1971年恢复为昌潍师范专科学校。我上学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中文、英语、生物等10个系、11个专业了。1988年在山东省教委组织的全省师专办学水平评估中,昌潍师专总分名列前茅。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师专之一, 当时它是潍坊市唯一的一所市属高等师范院校。
昌师给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出校门后,我先后到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师从孔范今、谭好哲、孙基林等教授。
那时候我在寿光地质矿产局负责宣传、政工等工作。我除了写领导发言稿、工作总结外,积极对外投稿,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省《国土资源报》等发表稿件,多次获得优秀通讯员、巾帼岗位明星等称号。业余时间又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在《山东文学》、《作家报》发表小说散文等。2001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了14万字的长篇小说《成长岁月》、作家出版社出版22万字的《婚姻危机》,2005年又出版了14万字的散文集《心绿》。
我觉得应该为了社会、为了女性、为了心灵而写作。
《婚姻危机》在《寿光日报》、《作家报》连载时,有同学朋友看了我的书说:“不离婚了,太麻烦了,两人好好过吧。”还有的离婚女性勇敢地抬起头,从离婚自卑中走出来开始了新生活。由此《婚姻危机》获得了2004年潍坊市委、潍坊市政府颁发的潍坊市精品工程奖。
2006年作品出版五年后被搜狐读书频道推出。开始与更多的读者见面,被多家网站“相中”, 被梦远书城、影子书屋、天空小说阅读网、哆哆网等知名网站转载。
2005年8月,寿光成立作家协会,我有幸成为寿光市自建国以来第一届作家协会主席。我恪守工作职责,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重点地组织文学讲座,服务社会经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外面文学界加强联系。组织了几次笔会和诗歌朗诵会,组织全国部分著名诗人,到寿光北部采风,采风团在羊口镇进行了交流座谈,写出了歌颂寿光羊口镇巨大变化的诗篇。
请来了著名作家《闪闪的红星》作者李心田老师来寿光访问与讲学,给寿光文学界人带来了与大作家见面的机会。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寿光后,配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文联共同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型征文,从文学角度充分反映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从老百姓中征集编写了《为了大地的诗行》一书。
在寿光为《文坛生涯》作者李长明开了作品研讨会,这是以组织的名义第一次为个人开研讨会,鼓起了广大作协会员的创作热情,短短时间内,出版了《梦若冰凌》、《做女人的感觉》、《鲁丽》、《桃李情缘》《散落的花瓣》等十余部书。
2006年创办了《寿光文学》这也是寿光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事。作协以它为阵地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培育文学新人,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双发展。
法国史书上曾这样骄傲而谦逊地写道:构成整个法兰西上升的动力,是30个诗人、作家,25个经济学家,15个科学家,3个政治家,2个将军和1个商人。经济富强国家尚且重视文学,我们振兴地方文学责无旁贷。
有一句话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每个从母校走出来的毕业生都应树立这个奋斗信念。
母校如同我们的父母,父母养育了我的身体,学校培育了我的心灵,不管我们的父母是高贵还是平凡,我们只能选择爱他们。从我踏进母校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体里就留有母校的痕迹,不论我们离开母校多久,母校永远是我温暖的怀抱。
今年二月,我到北京见到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其他作协领导人,铁凝提出了“扎实生活,诚实写作”的倡议,希望大家清醒地意识到,扎实的生活基础和诚实的写作态度是一个作家无法回避的两门基础功课。铁凝的这些思想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不因生活在最基层而丧失对写作的执着,也不因生活在小县城而抱怨写作的艰辛,而应该感谢生活的馈赠。我是本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要深深地扎根这块沃土,为这块土地和土地上勤劳的人民服务,做文化和谐的一分子。现在我的长篇小说《土窑》就要出版了,我将它作为献给母校五十六年华诞的礼物!今后我将更加勤奋地写作,用我手中的笔,描写这块热土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