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溪,原昌潍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71级1班学生,1973年8月毕业。现任职于德州日报社,行政职务为副总编辑、调研员,业务职务为高级编辑。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潍坊学院迎来了60华诞,我祝福母校,永生难忘那曾经的昌潍师范专科学校。
我是1971年入校的,即所谓的首批“工农兵学员”。那时,提倡军事编制,组(学习、生活)叫班,班叫排;中文专业两个班(排),是一个连。校园里,只有一座没有钢筋的二层红楼和几排平房,院墙是土打的,且到处是豁口。我们的校园并不美。可我们的学习、生活内容却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气的。那时的学生,要落实“五七”指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农,我们去上虞河帮社员收麦子,去潍北的学校农场整地种庄稼;学工,我们在潍柴进车间,去坊子煤矿下矿井;学商,我们分别下到不同的商店里,拨起算盘珠,当起了营业员;学军,我们一起“深挖洞”(挖地道),去平度大泽山参观地雷战纪念馆,听老英雄讲述抗日打鬼子的故事。我们还进军营接受军事教育,我和几位同学甚至坐上了解放军的坦克车,在潍北空旷的原野里转了几圈。在去昌邑的饮马中学,后又去一中实习时,我作为“给养员”,是拉着装满火烧的地排车,和同学们徒步拉练赶去的。初入学时,我们有的是甚至连火车都没见过的山里娃,文化基础有的尽管只是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可我们热情高涨,十分珍惜那难得的学习机会。也难为了老师们,简直是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常识教起的。记得有一次,邱积祥老师叫我爬黑板,写一个锻炼的“锻”字。我认认真真地写了,可把右边的“殳”部,上半部分的“几”写成了“口”。他的用意是在纠正我习作时写的这个错字。还有一次,苗珂老师在班上读了一篇习作上的一句话:“东方又现鱼肚白”。其意是在批评,写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却又片面追求所谓华美的轻浮病。她虽然没点名,但我却知道是我写的。我后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老师的这次警示,确实使我受益终身。就是那样的学习条件,就是这些勤恳执教的老师们,把我们这些基础参差不齐,年龄上下相差十几岁的学生们,培养成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仅就我们中文一班(排)来说,就走出了两名厅级干部,数位县级干部。在各个岗位工作的同学们,也都是优秀的,起码没有一个给他的母校丢人。在一次同学的聚会上,有的同学说,昌潍师专就是潍坊的“哈佛”。虽然是在说笑话,可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经历是财富。母校走过的60年,积淀了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毕业后的近40年,也在酸、甜、苦、辣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忆当年,我曾为首批“工农兵学员”的称谓而骄傲过、自豪过,也曾为这个历史的产物而自卑过、羞愧过,还经受了由“大专”改为“大普”的尴尬。可无论是骄傲还是自卑,都促使或激励我奋发自强,一路前行。那时的分配,都相信组织,没有讨价还价的,无论是去省直还是去偏僻的山村,都义无反顾,欣然前往。先去聊城,后又在安丘,我干过中学教师和短时间的教导主任,教过语文也教过政治。1983年,我转而来德州从事新闻工作。我写的新闻,除供本地媒体刊用外,有许多还散见于《人民日报》、《体育报》、《大众日报》、《老同志之友》、《青年记者》等全国或省级报刊。我主编的《德州市报纸志》,获得该市志书一等奖。我的作品有近百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新闻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几乎年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抵制法轮功”宣传二等功获得者,更是受到德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这一项项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母校的辛勤培养,因此我祝福母校;在一步步成长的路上,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因此我感恩老师。
60年的路,坎坷而又辉煌。昌潍师专——雏型期的潍坊学院,我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