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翕芬,山东莱阳人,工商硕士,著名作家。1978年就读于我院中文系(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后又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理论班和美国肯辛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山东人大工作》杂志社社长。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这么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也正是对姜翕芬先生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姜翕芬先生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胶东人的直爽厚道和果敢干练形成了他务实进取、勤奋开拓的性格。来自农村的他,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察和感悟。对农村的眷恋、关切和深爱,使他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了如指掌。所以,他下笔时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生活的积累如潺潺的流水浇灌着思想之花,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为民生疾苦而呐喊的重任。
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农民过重负担一度影响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甚至作出《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然而,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置党中央、国务院的三令五申于不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夸大农民收入,抬高提留标准,使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踏上漫漫的上访之路。姜翕芬先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面对农民的生存际遇,他用饱蘸对人民挚爱和对邪恶势力憎恨的墨汁,艺术地再现了这段中国农村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开除村籍》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北方农村为背景,以凝练而辛辣的笔触再现了当时我国一些农村农民负担过重的真实情况,再现了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上访而屡遭围追堵截的情景。书中那些农家女由于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却步于高等学府之外的坎坷经历。面对严重旱情“农夫心内如汤煮”的焦虑心情。过重的农民负担给农民带来的艰难困苦生活由此而引发的农民一次次上访。而一些地方组织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和政绩,又置他们的疾苦和呼声于不顾,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去上访,个别村两委会甚至因为村民上访,作出了开除村民村籍这样荒唐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作品如泣如诉,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于无声处听惊雷。《开除村籍》一问世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当年成为最畅销的长篇小说,并入选“2005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候选名单,日内瓦联合国中文书会名单也赫然榜首。《文艺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对该书评论时指出,《开除村籍》是为农民陈情代言的鲜活文本,是一部充满道义情怀和忧患意识、呼唤公平正义与民主法制、为农民陈情呼吁、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的生动鲜活的艺术文本。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我国著名小说评论家吴义勤评论指出,《开除村籍》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现实色彩,既令人震惊,又更促人深思,可以与现代文学史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相媲美。《文艺报》认为:“《开除村籍》是一部极为自然、平实而又不乏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品。作品主题的积极态度使我们看到作家对中国农民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农民的当代形象。作品打动人的力量首先在于作者关心农民疾苦的真情。故事不复杂,线索较为单纯,但其中却饱含了对农民的感情,对农村的眷恋。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都很强。”
《开除村籍》的火爆给姜翕芬先生的事业带来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荣誉和奖励蜂拥而来,他被授予“2005年度中华之魂百名优秀人物·中国杰出人士”、“中国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华夏英才金爵奖”等荣誉称号,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专门作出了《关于向姜翕芬同志学习的决定》。在一个个光环的簇拥下,姜翕芬先生并没有因为自豪而止步。《开除村籍》方兴未艾之际,在多角度调查研究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地深入农村生活,他的又一部力作——关于介绍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性、经验性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一一《黄河三角洲传奇》问世了,一经问世便被《中国作家》、《山东文学》等文学期刊相继刊登转载,在文学界再次放了卫星。这就是姜翕芬,在悄无声息中给人惊喜的姜翕芬,不折不扣的著名作家姜翕芬。
踏着时代的节拍,姜翕芬先生一步一步迈出坚实的脚步,在出色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的天地,并徜徉其中。当我也为之而陶醉的时候,他没有沉醉于收获的喜悦,用他的话说,这才仅仅是个开始。他正在孕育着他的“农村三部曲”之二《留村察看》。他的美好蓝图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
在辽阔地黄土地上, 姜翕芬先生笔耕不辍,他用多才的笔记录着这个时代,他也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铭记!